什么?520万?真的假的,你别说听起来还挺浪漫的!有研友充分发挥想象,23考研520万,24考研999万,25考研1314万!在欢乐中放下了手机~中午一看,热度持续攀升!
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,4月9日,新东方发布《23考研年度报告》。考研报告预计,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可能突破520万人。
新东方大学事业部考研项目总监李琳表示,这只是保守估计。近年来,许多应届毕业生以及往届毕业生,为完善自己知识结构、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,竞相加入考研大军。
另据教育部官方数据,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,创下历史新高,增幅达到21%。同时,招生人数不断增长,2011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为56万,2021年达到117.7万,2022年预计达到120万左右。
这份报告所预测的23考研520w报考人数是一个什么概念呢?反映在报录比上就是3.8:1。而今年450w的报考人数,其报录比大概是3.7:1;相比较而言,23比22的报录比高了0.1,报考人数大概多了70w。
不管怎么说,从20考研开始,研究生的录取人数就已经突破百万,持续扩招是必然的趋势!很多人担心学历贬值,研究生会烂大街!
一起看看上岸同学们和网友们的想法和观点,发现很多人并不同意此类观点。
@知乎网友:上将潘凤
“老家村里”,遍地都是研究生?
大哥你老家莫非是中关村?
村里是不是有个学校叫中关村文理学院?
@Akyama さん
硕士毕业后工作状态不理想,正在利用工作平台考虑博士进修。学历在一些人身上是资本,在另一些人身上却只是敲门砖。
@Oxygen-P
读不读研得看人,不能排除有混文凭的,有多少评论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。读研是一个阶段,少了些直接步入社会的经验,但也多了那些本科步入社会人体会不到的经历。更多的是一个平台,研究生阶段接触的人和事不是本科生能比的。混什么样跟读不读研没关系,而是跟人有关,有能力的人读不读研都能成就自己,能力不行的人读研也是浪费时间。
@知乎网友:Bruce Chen
如果你读了硕士,就会发现周围认识的人好多都是硕士,烂大街了,学校路上都是硕士。
如果你高中毕业就出去混社会,就会发现,其实没见过几个读硕士的,还是很稀有的。
我现在在读博,我整个办公室几十个人都是博士。周围都是博士,也没办法认识本科和硕士的。
就像为什么玄幻小说为什么后期“圣阶多如狗,大能遍地走”,因为你根本不怎么会接触到那些大学都没怎么读的人,就像强了就不会接触很弱的人,就会觉得周围都是强者。记住中国有13亿人口,没大学的肯定比读大学的多。
目前青年段,高等教育的普及力度已经很大了,但是研究生还不至于满大街。
网友1
说研究生不值钱的,估计是没考过研,也没读过研的那一批。考上研究生之后,身边的同事同学都是研究生水平,大家都在研究生这条线上继续奋斗,眼界和目标也有了更高的层次。”
网友2
说研究生烂大街的,请问哪条大街?看看考研通过率就知道了,没经历过的人怎么体会呢?
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人口受教育情况的数据来看,你还会觉得研究生烂大街吗?
22考研已经很卷,23考研可能更卷。内卷考研背后除了真切的想要自我提升之外,也不乏焦虑、盲目跟风考研。所以,学姐建议选择考研的你一定要跳出几个误区,理性报考,千万不要盲目跟风。同时,若选择了考研,那就要坚定与坚持,朝着上岸努力!
(1) 勿被“大家都考研”推着走
一直以来,对于想要考研的同学都会说一句:你到底为什么选择考研?是为了逃避毕业后的就业压力还是因为对未来没有规划,盲目跟风?千万不要被“大家都考研”推着走,欺骗自己“就算考不上,那也是给自己多一年思考未来规划”。很大可能,盲目跟风考研的人多数会成为落榜的分母…
(2)读研并不适合每一个人
人生的道路千万条,考研只是其中之一。选择考研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是否适合读研,能否有这个能力、耐心等去适应高强度、熬过枯燥的研究生生涯。很多考上研的同学到后来都发现自己并不是做学术、做科研的材料。
(3)多次脱产考研不划算
大多数人二战,都会选择脱产备考。再辛苦熬一年,如果差点上岸就此放弃又有点不甘心,于是想再脱产三战。这是不可取的,脱产考研一次就够了,千万别想着脱产三战、四战…真的不划算,毕竟青春有时限,别浪费。